普希金的叙事长诗共有十余部, 另有五六部未完成的(只留下一些片断和写作计划), 除上面提到过的之外, 还有《加百列颂》(1821)、《瓦吉姆》(1821—1822)、《努林伯爵》(1825)、《塔吉特》(1829—1830)、《叶泽尔斯基》(1832)、《安哲鲁》(1833)等。这些长诗反映的生活面很广, 思考了社会、个人、国家、历史、宗教乃至人性的诸多问题, 风格多样, 手法灵活, 但大都注重结构安排, 富有戏剧性, 其中的独白和对话尤有特色。
普希金的小说多达数十部(篇), 有《上尉的女儿》《彼得大帝的黑孩子》这样的散文体长篇小说, 也有《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别尔金小说集》这样的中短篇小说, 更有《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样的诗体长篇小说。几乎在创作诗歌的同时, 普希金开始了小说创作。20年代后半期, 他的创作中更是出现了一个小说创作的高潮——从1827年创作长篇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孩子》(未完成)开始, 直至1837年去世, 他几乎每年都要创作一部(篇)或多部(篇)小说:《书信体小说》(1829)、《别尔金小说集》(1830)、《戈留欣诺村史》(1830)、《罗斯拉甫列夫》(1831)、《杜布罗夫斯基》(1833)、《黑桃皇后》(1833)、《基尔扎里》(1834)、《埃及之夜》(1835)、《马利亚·绍宁》(1835)、《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的小说描绘祖国的历史(包括农民起义), 展示家族的命运, 表现都市的生活、乡村的风俗乃至异域风情, 反映“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 主题和题材都十分丰富, 其中又以反映俄国城乡社会生活、描写家族和俄国的历史最为多见, 也最出色。小说形式多样, 手法灵活, 既有第一人称的独白, 也有第三人称的叙述, 既有笔记体, 也有书信体。但一般都语言简洁, 篇幅短小(即使是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也不到10万字), 线索单纯(一般不超过两条), 结构精巧, 情节发展的脉络十分清晰, 却又富有悬念, 具有突出的诗性因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