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寺建译经院、印经院,此时,佛典的翻译成为北宋国家事业。译经院由三堂组成:译经堂、润文堂、证译堂。设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将译好的经典仿梵音唱念一次,以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谐悦耳)。比之唐朝,更加完善。
[33]隋朝彦琮在其撰著的《辩正论》中提出译家应具备“八备”的条件资格,即:一备: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备: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三备: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嗣滞;四备: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直;五备: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备: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街;七备: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八备:薄阅苍雅,粗安篆隶,不昧此文。总之,八备所言,乃为译场人员的选取标准。
[34]玄奘大师因鉴于旧译时代注重文采而不忠于原典的缺失,立下严谨的译经理论。主张译经时有下列五种情形不予意译,仍保留原音(音译):(一)秘密故不翻:如诸经中的陀罗尼(咒语),本为诸佛密语,微妙身隐,不可思议,故不予翻译。(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吉祥等多义而不翻。(三)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故保留原音。(四)有古译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