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本质
课程本质问题是课程论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影响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确定。但是,对于课程本质的讨论依然众说纷纭,这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定义最难统一的教育术语。③1989年以前,王策三等教学论研究者已经零散地讨论过课程的本质,但大都包含于教学论研究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课程论逐渐走向独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学术立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课程本质的研究与日俱增。由于受到古代典籍中“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和西方关于课程本质多种定义的双重影响,关于课程本质呈现出“学科说”“计划说”“经验说”和“多元说”等多种学说。前期关于课程本质的讨论大都处于教学论的框架内,受到苏联教育学的影响,立足教的层面;后期的研究趋向于西方,尤其是“经验说”和“多元说”的出现,使课程的定义更加以学生和学的层面为着眼点。
(1)“学科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苏联教育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长期把课程看作学科的同义词或学科的总和。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写的《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称为课程”①。“学科”基本涵盖了课程的主体部分,后面所有关于“课程”的定义或是以其为基础进行的变形,或是以其为批判进行的反面论证。“学科说”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将“课程”局限于知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