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社会急剧变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愈加迫切。随着报纸的时效性增强、内容的增多,报社规模的扩大、时效性增强,使得报纸的采写、编排、广告、发行也分工细化,以提高工作效率,于是编辑业务逐渐独立出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报纸借鉴日本、欧美的报社设置,也设主笔、访员(后来称为记者)、编辑等职位,“编辑”一词开始在我国广泛地使用,其名义及学术地位便确立起来。到五四时期,我国的报刊的编辑业务已经变得很成熟了,如标题的制作、版面的编排技巧,基本上与世界同行是并驾齐驱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既是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的干将,也是当时著名的《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可见,近代报纸出现以后,报纸内部的分工包括编辑的崛起,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三、报纸编辑的研究发展
新闻学从其他学科独立出来后,采写、编评、发行等门类分别确立,报人也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达出对编辑工作关注的观点和理论。一百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者王韬,对编辑提出过要知识广博、稿件采用应“慎加避选”的要求。他担任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并且要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这些观点都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