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觉得是温情片,看到一半后觉得是讲婆媳相处之道,看完一大半时觉得是北海道观光宣传片,而硬着头皮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部又臭又长的鬼片. 其实根本不存在没看懂的说法,只是导演故意要绕很长一圈才让观众们看到故事的真相. 袁元在前面对于自己女儿的所有幻想都拍得太过于真实,女儿从日本来到中国来找自己的这份“真实”还延续到了自己千里迢迢回到日本同丈夫共同体验酿酒的乐趣,同婆婆秉烛夜谈翻起女儿儿时的照片回忆起她童年的点滴,以至于不到电影的最后一刻钟观众都会深切相信女儿是的的确确切身存在的. 亲情与梦想固然不可兼得,在如何做选择的方面,袁元选择了后者,这种两难的情境并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去解题还得自己去探索. 道理大家都懂,但这种不知所云的拍法实在是太可怕,不仅仅是在情节上故弄玄虚,而且在电影叙事的逻辑上也很不成熟. 一则短评只谈谈故事,我觉得片中最像诗人的人物,就是陈蕙,疯狂的宣泄着对李五的爱,她评价张目“写给自己看的诗”时,用了“直接”二字,她又何尝不是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去爱李五呢,就如同母亲一般,是她成就了诗人李五这个身份. 我认为诗人这个身份,也是片子里最大的象牙塔,李五对其的迷恋以及周围人对诗人的艳羡,如果说电影主线讲的是,李五如何成为一名“诗人”前後的话,不如说是他在拼命摆脱自己身份阶级的过程,写诗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就如同片中多次提及的那位来自农村的临时工,拼命工作也好,跟风作诗也罢,都是为了摆脱他农民的身份,可最后呢,李五成了诗人,却失去了. 新的时代到来了,好像什么都变了,人人都有了新的身份,可那份挣扎,那份想摆脱命运束缚的挣扎,依旧还在!甚至更重.